0898-08980898

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年)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智慧城市力图通过对城市居民生活、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进行智慧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加美好、便利和高效的社会环境,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

  信息经济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商业价值全面彰显,信息平台和系统更加开放,并在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动下相互对接、聚合、创新出活跃的经济发展模式,信息经济正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在智慧产业基础上孕育而形成的全新的、活跃的、自驱动的经济发展形态,信息经济以及引发的科技创新将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新的引擎作用,并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信息经济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新兴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科技、创新设计与智慧决策为核心手段,以现代信息科技创新与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核心特征,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的一种现代经济发展形态。因此,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是以创新知识为动力,以智慧产业为主导,以智慧决策为根本,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经济形态。

  信息经济是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互动的最佳模式。它通过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和运行、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嵌入、渗透和应用,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生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第一,信息经济发展是杭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信息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企业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杭州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进一步推动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服务、网络通信、信息集成、信息咨询和监理及数字加工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信息经济发展是杭州实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信息经济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为基础,是发挥优势、紧跟趋势、淘汰劣势的最优策略选择。在环保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杭州更需要发展现代信息科技,以高附加值、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经济为竞争模式,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尽快打造自己的信息经济体系,实现信息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第三,信息经济发展是杭州在新一轮发展中提升自身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结构已呈三、二、一结构,智慧产业方面位居国内第一方阵,产业的智慧化领域具有雄厚的基础。随着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杭州亟需建设信息经济的体系,培养智慧产业基地和孵化器,推动建立以技术、应用、服务为核心的智慧产业集群,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促进信息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提升杭州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信息经济发展是杭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途径。信息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智慧技术应用的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中的运用,有助于杭州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信息“孤岛”现象。有助于民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居住、文化娱乐等方面得到更好保障。有助于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城乡和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五,信息经济的发展是杭州智慧产业走向全国全球市场的必然要求。杭州的信息经济不应只局限于杭州,而应以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为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应用普及,市场的广度、深度、精准度也随之发展,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市场机会,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信息经济基础设施完备。目前,杭州市互联网出口带宽1.5T,宽带接入用户301万户、数字电视接入211万户、IP电视接入100万户,家庭带宽普遍已达4M,具备20M带宽接入能力,全市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四大基础数据库已经基本建成,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趋向成熟。

  2、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据工信部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综合排名,杭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市竞争力位列第五,2014年4月被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以软件企业为基础和核心的软件产品集成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物联网等近年来以年均30%左右速度高速成长,电子商务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增速。

  3、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丰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部省市属高校集聚了我省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力量。杭州市拥有省计算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广电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中控集团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领域实力雄厚。

  4、信息化发展环境较好。“十一五”期间,杭州努力优化适应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环境。先后出台了《杭州市信息化条例》、《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十二五”期间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在信息产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两化融合、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1、信息经济发展面临更剧烈的区域竞争压力。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宁波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无锡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传感网基地,信息经济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有效利用全球信息经济资源和市场,成为推进信息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2、智慧产业结构尚不健全,没有形成综合协调的智慧产业集群。杭州移动互联网发展产业规模小、创新氛围不足、产业平台匮乏,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发展现在处于空白阶段;物联网领域,传感器产业比较薄弱;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尚处空白阶段;电子商务领域虽然已处全国领先位置,但电子商务类企业多元化程度低,中小微电子商务企业成长空间狭小,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产业智慧化发展程度有待提高,“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加快,相关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割裂开来的观念依然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围绕着知识、数据、人才等新要素,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应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政策、服务、考核体系。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需要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城免费Wi-Fi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和网络质量较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成效较低,三网融合覆盖面较窄。物联网建设仍是零敲碎打,缺少城市级的物联网规划,网络运营商对于物联网的理解和操作仅限于骨干传输和提供物联网专属号段的SIM卡。基础设施的网络功能发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且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养护等问题。

  5、发展信息经济的相关专业人才仍有不足。信息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研发人才、应用人才、营运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但杭州市目前信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短缺,面对高速发展的智慧产业需求,低端操作型人力资源也显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高新区、主城区人才聚集,郊县区人才严重短缺。海内外信息经济相关人才的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制定并不完善,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仍不充分,高等院校相关新兴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创业的生活和经营成本等相对较高,相应的人才成长环境与机制仍不健全。

  6、杭州信息经济发展面临资金、安全等保障要素的新挑战。信息经济建设需大量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市场拉动、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机制是关键,而信息经济建设还没有成熟经验和模式,投融资还处于探索之中,投资市场还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信息经济建设是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等有关会议精神,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贯彻落实“杭改十条”要求,围绕“一基地四中心”战略定位和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虚实结合、典型示范、彰显特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根本,以城市更美丽和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主线,以智慧技术为手段,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为新经济业态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全力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带动整个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信息经济强市。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智慧技术,加速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融合发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突出企业在智慧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在整合资源要素、开放政务数据、推动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着力营造“信息经济”发展所需环境。注重财政资金投入绩效的同时,更强调突出社会资金的作用,构建全方位引入社会资金机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推动信息经济发展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构建起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市场化运作的信息经济发展体系。

  坚持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内容。要把握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乘势而上、强力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智慧设备研发制造氛围,打造形成智慧应用服务先发优势,以应用催生产业。坚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三位一体”的建设对象。在处理两个“三位一体”的协同关系中,既注重智慧政务应用,更注重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民生应用,以产业带动应用,以应用推动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确立互联网思维,正确处理好“最优”和“次优”的关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微观层面推进实体产业的升级转型,宏观层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两化融合”建设大力提升实体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与工业设计支撑,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与云计算提高商业决策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与能耗;以电子商务营销为导向、工业设计为驱动、科学技术为支撑推动产业的智慧化发展。通过对实体产业的升级转型让信息技术产业得到发展。将产业的智慧化建设与智慧的产业化发展融合起来,形成杭州独有的两化融合型产业模式。

  到2017年,杭州全市信息经济的产业增加值达到2536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智慧产业的整体规模更加壮大、创新能力更加突出,部分关键智慧技术得到突破。智慧公共服务发展更加精细、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民生服务大幅改善,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数据更加开放。信息经济的空间布局初步确定,明确发展区划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信息经济的体制机制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为未来信息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到2020年,信息经济的产业增加值达到3805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万亿元。力争使智慧产业成为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大幅提升,部分智慧产业和关键智慧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智慧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居住、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环境保护跃上一个新台阶,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实现运行管理精准化、一体化,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经济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良好的信息经济产业集群。信息经济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更加健全,切实为信息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保障信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完成以下任务:

  追踪和把握新一代智慧技术重点方向及智慧产业机遇,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智慧技术。以“扩大优势,领先趋势,淘汰劣势”为原则,以电子商务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智慧物流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机器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十二大智慧产业作为杭州信息经济的核心产业。通过打造多条核心的信息经济价值链来整合杭州市的智慧产业,实行整体发展。通过将智慧技术应用于传统优势产业,使其产业增加值的智慧化占比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在杭州现有的产业资源基础之上,发挥智慧优势力量,促进杭州信息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治理建设进一步提升。围绕城市治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治理理念,在智慧城管、智慧平安、智慧安监、智慧社区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智慧民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加快民生服务从传统型向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相融合的方向迈进。在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文化、智慧医疗卫生、智慧就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由点到面、孤岛型向成体系发展,强化政府在提供民生服务时的智慧决策能力。城市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更为广泛的应用传感等新技术,使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提升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智慧环境保护水平大幅度提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实时监控,确保实现对重大环境事件的预防与预警,并利用现代新兴技术对已污染区域进行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生态美,将杭州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提高基础网络和传感网络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比重,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以及网络融合建设水平全国领先。使得公众在主城区、中心镇基本实现随时随地享受上网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基础,整合智慧传感网、数据存储与分析、智慧控制网等先进的设备技术,对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转型改造。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化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第四代通信网络建设。信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城市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以杭州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指引为导向,立足智慧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及产业集聚区、各特色园区和产业主导功能区的优势功能、整体特色,加快信息经济园区建设,推动智慧产业集聚和快速发展。

  建立杭州市信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研究决定重大建设事项。构建与信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对我市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创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设各类重大人才工程。通过建立各种示范基地,推动政企合作。明晰信息经济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重视和培育信息安全产业,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体系保障。落实信息经济主体各方责任,实施绩效考核。具体指标见下表:

  智慧产业是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提供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杭州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智慧物流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机器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十二大智慧产业。

  针对杭州优势智慧产业,努力打造全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心,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信息消费与信息服务业强市,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针对新兴智慧产业,建成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建设全国物联网中心,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针对杭州的弱势领域要借势借力,加快引进行业内的实力企业与研发机构,弥补杭州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短板,并跟踪前沿的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网真技术、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同时杭州还应大力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智慧化发展,推进产业智慧化的同时促进智慧的产业化。

  杭州市是“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也是“一基地四中心”的全国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业国内领先,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平台—阿里巴巴,在全球率先形成了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生态体系与创新群落。除了阿里巴巴之外,以中国化工网为代表的行业B2B网站也发展迅速。截止到2014年底,杭州市电子商务的产业增加值达到560.25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0.1%。2014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67.54亿元,年增长率达40.4%。

  加快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加快“电商换市”步伐,推进传统产业、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工程,积极鼓励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拉长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电子商务生态群落。预计到2017年,产业增加值按照25%年均增幅测算将达到1094.24亿元,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按年均增幅25%测算将达到1694.41亿元;到2020年,产业增加值按照20%年均增幅测算将达到2007.47亿元,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按年均增幅25%测算将达到3920.84亿元,将杭州打造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为国际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业聚集地,开拓“网上丝绸之路”。

  1.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完善支撑服务、交易服务和衍生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3.扶持行业电商、垂直电商、跨境电商和O2O等细分型电商。打造行业电商龙头企业10家,发展产值5亿元级别的垂直电商20家,培育产值亿元级别的O2O电商30家,扶持知名跨境电商30家;

  4.建成5-8个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创新支撑开放平台,扶持电子商务创业企业200家;

  5.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推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积极开展网商培育,创造100万个网上就业岗位。

  1.完善电子商务生态环境,加强信用杭州建设,开展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造安全可信的电子商务生态体系;

  2.夯实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开展网络(电子)发票应用试点工作;加快仓储、物流、快递、税收等支撑领域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产业协调发展,做长、做实、做强产业链。

  3.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基于平台的电子商务服务业生态的集群化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在电子商务服务上的应用创新。

  4.推动电子商务创新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或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加快从“加工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撑企业从“供应推动”的生产方式向以销定产的“需求推进”方式转变。

  5.扶持跨境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出台跨境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打造“网上自由贸易区”。

  6.扶持O2O电子商务示范项目。通过O2O电子商务打通线下的餐饮娱乐休闲业和商业零售业与线上的消费,促进餐饮娱乐休闲业与商业零售的智慧化发展。

  作为“中国软件名城”,杭州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4年产业增加值达到919.52亿元,增幅达到18.4%。2014年规上企业销售实绩达到1750.5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2.9%。

  到2017年底,杭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进入到全国第四名,在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基础平台软件领域取得实质性整体提升;到2020年底,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三名,形成完善的设计、研发、应用、服务、评测等系统,为杭州其他智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智慧化发展奠定软件基础。

  1.到2017年底,按照15%年均增幅测算,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增加值达到1398.47亿元;按照20%年均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达到3024.93亿元;到2020年底,按照年均12%的增幅测算,增加值达到1964.75亿元;按照15%年均增幅,规上企业实绩达到4600.54亿元。

  2.优化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结构。改进当前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为收入主体,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评测服务等占比偏低的局面,促进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

  3.产业竞争力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当前北京、深圳属于第一梯队,杭州和上海、南京、成都属于第二梯队。到2017年,杭州要力争上升到全国第四名,到2020年力争进入前三名。

  4.培育实力型龙头企业。到2020年底,培育年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育年收入五十到百亿元的信息软件企业15家,培育超过20家软件上市公司,50个知名应用软件品牌。

  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工程软件、工业设计软件、自动化应用软件等,通过提升产业的智慧化,反过来促进智慧的产业化。加大软件在金融、物流、能源、旅游、制造等领域深度应用。

  2.提升软件产业的质量。将杭州软件的优势从应用软件领域向平台软件、基础软件领域延伸;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推进安全可控的操作系统、大型软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应用;提升软件在生产、生活、生态领域的支撑作用。

  3.健全与优化软件产业体系。以互联网为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的主流平台,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平台产品;加大软件与硬件的交互设计力度,促进软硬一体化。加快软件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融合化的纵深发展。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并相互渗透,加速硬件与软件、内容与终端、应用与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打造“软件+硬件+应用+服务”垂直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形成杭州特色的软件产业体系;加速软件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方面的应用,加速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4.建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技术研发协同平台。扶持企业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等机构。加强在产学研、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方面的力度,鼓励进行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加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地的建设力度,依托杭州市主城区的特色软件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安防产业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发展优势,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创新和研发体系,推进各区软件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港、高新区(滨江)等集聚园区优势,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拉动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生态群。

  5.扩大信息消费试点与数据共享开放。扩大政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优先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试点,在上城区开展医疗养老信息服务试点,在西湖区开展交通信息服务试点,在下城区开展教育信息服务试点,江干区开展智慧家庭服务试点。通过信息消费与数据利用,扩展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

  数字内容(智慧文创)产业是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杭州重点发展的数字内容(智慧文创)产业主要有: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杭州数字内容(智慧文创)产业2014年全年产业增加值860.84亿元,同比增长19.2%;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60.95亿元,同比增长31%。

  围绕把杭州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目标,依托智慧设计平台建设和产业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智慧产业融合,打造杭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高端产品与原创产品比例,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队伍,实现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以文化、环境、生活、创业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在亚洲的重要节点,建成 “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动漫之都、艺术品交易中心、旅游演艺中心和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

  目标到2017年,数字内容(智慧文创)产业增加值以18%平均年增长率测算将达到1414.39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30%平均年增长率测算将达2990亿元,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到2020年,数字内容(智慧文创)产业增加值以15%平均年增长率测算达到2151.11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20%平均年增长率测算达5166.72亿元。

  1.建成“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新媒体、网络信息业、时尚产业等新兴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内容产品设计与发布产业链更加清晰完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内容品牌,推进杭州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2.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现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显著提升,打造若干个文化特色鲜明、创意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3.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环境更加开放,形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吸引全国及至全球文化创意创业投资,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4.文化创意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的文化创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产值过百亿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在境内外上市。

  1.优先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做强做优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丰富网络娱乐和网络内容产品。实施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网络游戏引擎开发与平台、手机游戏产品、网络视频内容产品、网络教育内容产品等专项,开发网络内容衍生产品。完善健全数字内容发布,发展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

  2.重点发展设计服务业。加大与工艺美术产业融合,利用科技创意的手法,实现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实现数字内容产品与实体物质产品融合发展。

  3.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以“环西湖、环西溪、沿运河、沿钱塘江”为主线,充分发挥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创意街区、创意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集聚和创意氛围建设。

  4.完善创意到创业的机制与环境。文化创意产业是服务产业和实体制造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设计服务中心和创意商城,一方面实现“无墙工作室”协同设计,另一方面支撑设计师创新创业,从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网络、图书馆、公园绿化、咖啡吧、书店等方面的投入,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和成长空间。

  5.强化知识产权交易与保护政策。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不断促进知识产权可评价、可物化、可质押、可交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各种资质认证中心、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版权评价交易中心,解决文化创意产品版权评估难题,实现科学、客观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为版权作品交易、版权企业投融资、版权纠纷处理等版权产业链的各环节提供版权评估标准和服务。

  杭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呈平稳发展态势。网络通信产品、安防监控产品国内第一;光纤光缆产品国内第二;数字电视、智能技术全国领先;汽车电子产业潜力巨大。2014年产业增加值为484.12亿元,增幅为11.2%。2014年规上企业实绩为1785.70亿元,增幅12.9%。

  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按照10%的增幅测算,到2017年实现增加值644.36亿元;按照11%增幅测算,规上企业的实绩为2442.19亿元;按照10%的年均增幅,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857.64亿元,按照10%的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3250.54亿元。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1.提升现有产品竞争力。加快培育信息产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电子信息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形成完整的上下游协同体系。以支持安全可控的芯片和整机产品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在新一代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纤光缆、智能技术、汽车电子、安防监控产品、3D技术、3G/4G终端设备、计算机、数字电视、物联网感知设备、光伏太阳能、LED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创新,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形成设计、研发、制造与营销的协同产业链条。

  3.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产业。加大在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精密仪器等领域的研发力度,补足杭州的短板,力争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1.打造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的生态链条。建设电子信息产品产业联盟,推动设计驱动,研发提升与应用反馈,形成有效闭环。打造电子信息产品的智能制造、体验式营销,形成与物联网的有机融合。引入实力企业或研发机构来补足短板,确保杭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做强。

  2.加强通信及网络设备研发制造。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技术与市场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好新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特别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内容中心网络架构(ICN)进行研究,探索对现有网络存在安全性、可靠性差,信息冗余传输,系统复杂度高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3.大力研发智能终端产品。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安全可控的多屏合一(桌面、电视、移动终端等)架构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设备设计生产应用。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促进电子产品的软硬件一体化升级。

  4.做强汽车电子。重点发展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芯片及软件、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车身附件、车载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混合动力汽车驱动与控制系统等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产品。

  5.做优新型元器件。加强传统元器件的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加快显示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环保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形成与整机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

  6.做大光电子。以应用带动半导体照明、特种光电材料、光纤传感器、光存储、光伏产品及器件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杭州要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成为全国的云计算规划、设计、云平台提供、运维与服务的输出地,让云计算在政府治理、企业运营、民生服务等领域充分应用;成为全国的大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在公共事务、社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领域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让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信息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是杭州重点发展的六个中心之一,是杭州发展信息经济的基础。2014年该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09.65亿元,增幅达到13.4%;规上企业实绩达到751.51亿元,增幅达到12.1%。

  围绕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依托阿里云计算,推动基于自主创新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探索和建立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机制和环境,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数据运营为目标的灵活性运营模式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打造全国领先、产业推进效果显著的在大数据运营服务和协同创新中心。

  1.到2017年底,按照13%年均增幅测算,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增加值达到591.08亿元;按照12%年均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达到1055.82亿元;到2020年底,按照年均12%的增幅测算,增加值达到830.43亿元;按照12%年均增幅,规上企业实绩达到1483.35亿元。

  2.建成全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搭建安全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包括搭建专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在内的云平台以及政务数据平台、商务数据平台、服务数据平台;基于这些平台开展面向重点区域与行业的应用示范,包括面向金融、物流、健康、教育、交通、政府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等;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应用形成完善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持“两化”融合与“四化”同步发展。

  3.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平台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展示等技术有重大突破并取得重要成果。

  4.加快培育发展云工程和云服务企业。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核心企业,通过提供试点示范机会来培育企业,从而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生态集群的健康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公有云和视频协同云、中小企业云的基地以及打造医疗云、物流云、城市云典型应用。充分发挥阿里云等企业总部优势,借助杭州在视频、医疗、物流、城管等方面的应用优势,打造行业应用云典范,作为杭州云模式对外输出。

  1.大力发挥安全可控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优势。阿里云作为全球知名的本土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华数作为全国领先的媒体云平台、城云作为全国领先的视频服务云平台、中控作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控制云平台等都将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以及国有企业采取云迁移或购买云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云服务化。

  2.加大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政务、金融、能源、工业、交通、教育等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加强金融、能源、工业、交通等专有云平台建设,形成专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共存的云网模式。加大政务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加大企业诚信数据、居民个人消费数据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3.研究和建立云计算和大数据标准体系。制定杭州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应用的新模式。重视大数据的技术标准创立与模式创新,尤其是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模式的创立,培育新的智慧服务业和新的经济业态。

  4.开展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的试点示范应用。在政务数据开放、民生服务、信用体系、中小企业服务、视频协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开展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的试点示范。实施一批公共事务、社会管理、行业应用等领域购买云服务的示范项目,形成若干个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大数据、云工程和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形成全国的云计算规划设计、云平台提供、运维与服务的输出地,打造全国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

  5.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所需的高密度低能耗服务器和自主安全可控的操作系统、云平台软件、大数据平台软件。

  6.建成全国的电商、物流、政务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中心。尤其是杭州的政务数据开发与利用模式成功运行,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应用行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辅助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决策。做大做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将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目前主要的产品包括视频安防监控、传感器以及RFID产品和一些智能终端设备与可穿戴设备。2014年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增加值为238.97亿元,增幅为15.9%;2014年规上企业的实绩为568.79亿元,增幅为10.2%。

  突破一批物联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探索物联网产业新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将杭州打造成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到2017年底,按照15%增幅测算,物联网增加值达到363.44亿元;按照15%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865.06亿元;到2020年,按照15%增幅测算,增加值达到552.75亿;按照15%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1315.65亿元。

  1.建设全国物联网中心。在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核心产业以及公共平台上面取得实质突破,率先在全国建成集物联网研发、应用、运营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打造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产业于一体的全国输出地。

  2.构建集研发、生产、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监测和传感元器件、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系统集成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领域,培育各类物联网应用服务,积极构建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以及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

  3.做大做强视频感知产业链。以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宇视科技等为代表建设全国的视频安防中心。在技术研发、应用推进、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等产业链上打造完整的体系。

  4.大力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和成功应用。到2020年底,规模型企业达到20家,在智慧应用和智慧民生服务上有超过50个成功案例。并快速复制,实现智能楼宇、智慧环保、智慧安监、智慧能源监控等应用的深入推进。

  1.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瓶颈。在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标准化技术、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等层面加大研发力度或引进吸收转化力度,为大规模成熟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2.重点发展安防监控技术。研究和开发适应城市报警、监控以及综合安防集成应用的平台和关键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多技术的融合,重点发展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的安防产品系统。

  3.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研究机构和传感器潜力企业。加强与国内技术领先的研发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具有潜力的传感器企业进驻杭州,弥补杭州市在传感器产业的短板。

  4.鼓励研发可穿戴设备。围绕健康、医疗和养老等应用,扶持企业研发可穿戴设备和相关应用平台。

  5.打造传感器产业价值链。重点发展包括物联网前端的传感器产业、传输层产业、物联网应用层的产品如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强化商业模式,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和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

  6.推进物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慧城管、智慧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健康等应用建设。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7.推进物联网进家庭的应用。围绕国家数字家庭创新基地建设,建设智慧社区试点,实施“物联网进家庭”计划,推动各个专项应用与家庭智能终端进入家庭,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求,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8.加大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力度,扶持一批骨干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杭州建设成为“感知中国”战略应用示范先导区。在高新(滨江)开发区、仓前创新基地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开发区和县市开发区为依托,以高新(滨江)区的物联网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技术孵化和产品培育,打造物联网产业集群。

  物流业是杭州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基础产业。杭州有良好的物流基础与电商环境,为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到2014年底,智慧物流产业增加值为49.79亿元,增幅达11.4%。2014年智慧物流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3.52亿元,增幅达9.2%。

  进一步推进物流功能区建设,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行业智慧化水平;构筑高效、优质的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立足浙江、接轨长三角、面向国内外的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到2017年,智慧物流业产业增加值按照年均11%的增长幅度将达到68.0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按照年均9.0%增长率将达到367.17亿元;到2020年,智慧物流业产业增加值按照年均10%的增长幅度将达到90.63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按照年均10.0%增长率将达到488.70亿元,将杭州建设成全国智慧物流中心。

  1.建设三大物流业体系。一是形成畅通高效的对外辐射交通运输网络和构筑市区时效性配送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建设智慧物流信息系统,三是建设兼容扩展的配套标准体系。

  2.重点发展三大物流领域。一是都市配送型物流,二是产业基地型物流,三是行业分拨型物流。

  3.建立三个层次物流空间结构。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区域,既要发展物流企业集聚的物流功能区,又要发展单一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中心,形成智慧物流发展重点区域——物流功能区——智慧物流中心三个层次的空间布局结构。

  1.推进智慧物流空间布局再优化工程:(1)以提供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物流服务为主的下沙区域;(2)以提供产业基地型、都市配送型物流服务为主的江南区域;(3)以提供产业基地型、枢纽中转型、专业市场型物流服务为主的临平区域;(4)以提供产业基地型物流和航空物流服务为主的江东区域;(5)以发展枢纽转运型、专业市场型物流服务为主的康桥区域。

  3.推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工程:面向智慧物流发展需要,依托接轨上海经济辐射前沿和华东交通网络重要接点地位,以及物流需求分布,建设智慧物流园区。

  4.扶持智慧物流示范项目,培育智慧物流企业,全面推进物流组织方式和营运流程创新。引导流通企业接受物流配送外部化的发展趋势,把经营活动中专业性较强的物流配送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代理。

  5.打造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车、船、货、箱、人的电子标示技术规范,统一建设覆盖路、场站的物流感知网络,推进仓储服务、溯源系统等集成,构建泛在化、智能化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各种移动操作系统、智能移动终端、移动客户端应用、云端支持、移动支付、移动应用平台等移动互联网生态群正在建立。2014年杭州全市移动互联网增加值为593.43亿元,增幅28.7%。2014年,规上企业实绩为842.85亿元,增幅为42.8%。

  2017年,按照25%增幅测算,增加值到1159.04亿元;按照30%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1851.74亿元;到2020年,按照20%增幅测算,增加值为2002.83亿元;20%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3199.81亿元。

  1.扩大移动操作系统的应用。阿里云OS系统成为知名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打造阿里云OS系统在移动端的应用规模,2017年达到600万台,2020年基于该系统的终端销售量达到1000万台。

  2.打造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形成以阿里云OS为操作系统、手机软件平台、智能终端、内容制作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培育杭州的智能终端产业。

  3.加大移动APP的应用。推进政府治理、企业运营与民生服务类的APP百花齐放。促进APP在移动商务、民生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

  4.推进移动内容建设与服务。提供基于教育、健康、旅游、理财、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建设,包括适合不同终端、不同形式的内容。

  5.发展云端支持产业。大力推广个人云应用与云服务。促进工作、生活、学习的云端处理化。

  6.发展移动支付产业。以支付宝为主要载体,以各大银行移动支付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移动支付。

  1.加强移动互联网企业与智能终端企业的合作,包括内容开发商与服务运营商,如游戏公司、手机软件平台运营商的合作,扩大安全可控的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2.引进智能手机的研发设计企业,支持智能终端设备企业的发展,包括平板电脑(PAD)、显示设备。填补杭州在智能终端方面的空缺,尤其是手机产业的空缺。面向全国市场,大力发展安全可控的多屏合一(桌面、电视、移动终端等)架构的智能终端设备。

  3.鼓励移动APP研发,加快在杭州移动门户、企业运营、居民服务上面的应用。推进掌上杭州的移动门户建设与运营,推进贴心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旅游等应用,推进居民在出行、消费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4.加快数据的共享与开放进程,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内容发展。研发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个性化与本地化内容服务;开发基于风景区、建筑物等的多媒体内容,在健康、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有更多本地化的内容服务。

  5.构建安全的移动应用环境,建设统一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建设移动网络、应用平台、运营服务与内容提供一体化的应用环境体系,确保云与端的健康发展。

  6.大力支持具有移动支付资质的企业,结合本地银行来发展移动支付,为电子商务、企业在线金融等提供支撑。打通政务平台、政务数据以及个人征信系统,为移动支付营造安全环境。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在线支付、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目前杭州已有阿里小微金融公司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截止2014年底杭州全市金融机构达到342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增加值为172.18亿元,度增长率13.6%。

  发挥阿里小微金融公司等一批互联网金融领先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深化、提升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投资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金融及信息人才。到2017年,按照年均增长率10%计算,互联网金融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229.17亿元;到2020年,按照年均增长率8%计算,互联网金融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288.69亿元,将杭州打造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1.进一步升级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税务等金融业务系统,促进传统金融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支持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网络理财、P2P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吸引10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来杭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

  3.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示范园区,推出一批互联网金融示范应用,孵化一批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整合互联网金融服务产业链。

  4.发展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夯实杭州市互联网金融供需两端基本面,进一步优化杭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速促进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效果。

  1.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应用和推广;

  2.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进金融信息化系统更新升级。整合金融服务机构大数据和公众信息大数据,建设互联网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P2P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信用、风险分析与预警等服务。

  3.实施互联网金融招商引资工程。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扶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公司,吸引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落户杭州,打造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4.实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工程。研究互联网金融监管方法,重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和管理,出台一批适合杭州市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的监管条例,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要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变革,机器人应用将形成巨大需求。未来几年,机器人智能装备将成为杭州制造业的智慧核心和研发立足点之一。机器人产业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截止到2014年底,机器人产业增加值为12.9亿元,增幅达5.6%;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5.6%。

  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智慧化改造,提升智慧制造水平。鼓励和支持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等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到2017年,初步完成机器人产业发展布局,以10%平均年增长率测算将达到30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10%平均年增长率测算将达60.22亿元,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增加值以20%平均年增长率测算达到30.58亿,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18%平均年增长率测算达98.95亿元。

  1.加强机器人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技术等均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和工程实际应用。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项目合作,进行围绕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研究,突破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神经人因学和智能设计的结合。

  2.打造机器人产业链。明确杭州在机器人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定位,加强与外地机械制造企业合作,完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为市场提供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业务覆盖与机器人相关的工业、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

  3.结合城市生活生产发展需求,深入探索机器人产品可能性,加强服务机器人产品开发,尤其是面向特殊工作场合的机器人开发,如城市清洁机器人、老年人看护机器人等。

  1.建立杭州机器人设计研发中心,突破一批机器人关键技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成立专门以应用为导向的机器人设计与研发中心,培养机器人研发相关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机器人项目开发提供技术和高端人才储备。

  2.引导有机器人制造能力的企业转型发展。通过专家引导和市场分析,帮助企业进一步认清机器人产业的蓝海价值,引导和建成3-5家有研发、有制造的机器人龙头企业。

  3.搭建区域式的机器人产业链共建渠道。由政府和杭州机器人企业组队,与兄弟城市(如宁波、南京、徐州等机械制造业强的城市)建立产业联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4.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产业,结合文化创意,发展娱乐机器人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是杭州发展信息经济的趋势产业,是推进杭州从信息产业大市向信息产业强市转变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对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14年增加值为36.82亿元,增幅12%。2014年规上企业实绩为108.48亿元,增幅6.8%。

  1.按照12%的增幅测算,在2017年实现增加值51.73亿元,按照8%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136.65亿元;到2020年,按照12%增幅测算,增加值达到72.68亿元;按照10%增幅测算,规上企业实绩为181.89亿元。

  2.建成国内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在可穿戴设备芯片、PDT、数字对讲机、数字电视等芯片方面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

  1.扶持重点企业。加大对士兰微、国芯科技、大华、优能通信等公司的技术研发支持。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招引等方面给予扶持;

  2.加大引进智能终端设备企业,打造IC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价值链。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然后支持走出去。

  3.打造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推进并购重组,鼓励做大做强。

  4.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完善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动以数字电视片上系统芯片(SOC)为代表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高端通用芯片的发展。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产业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性核心产业,肩负着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的战略任务。2014年杭州信息安全产业的增加值为177亿元,增幅为15%;2014年的规上企业实绩为364.30亿元,增幅为8.7%。

  1.在2017年,按照15%的增幅测算,增加值为269.19亿元;按照10%增幅测算,规上企业的实绩为484.88亿元;到2020年,按照10%的增幅测算,增加值为452.52亿元;按照10%的增幅测算,规上企业的实绩为645.38亿元。

  2.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杭州重点打造的“六个中心”,尤其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对信息安全有极高的要求。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成为影响六个中心是否建立的重要前提。

  3.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入侵检测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安全存储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产品分级评估和认定测评、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源代码安全风险评估、选型测试、定制测试等检测评估。

  1.成立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研究院。引入安全可控的龙头企业来杭州落户,与本地高校、企业联合成立信息安全产业研究院。推进技术、产业、机制的相互保障。

  2.充分整合网监、网信办、应急办等各部门领导力量,充分健全信息安全的机制体制,做到数据使用的可追溯、可查询。设计安全、可控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3.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支持本地的安全企业做大做强。让安全观念、意识成为一种行为规范。

  产业的智慧化,指智慧技术和传统优势工业、能源、健康产业、服务业和农业的融合,强调了智慧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通过产业智慧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杭州农业、工业、能源和服务业的全产业环节的智慧升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1.杭州工业智慧化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轻工业。(1)杭州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大中小企业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更趋完善,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15-20家左右;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大幅提高,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产品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导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2)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轻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打造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知名品牌,并由此推动杭州时尚休闲文化建设,将杭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时尚之都、世界美食之城。(3)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与市场、城市和国家健康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智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上下游整合互补的产业链条。

  2.通过能源产业的智慧化建设,以绿色能源为支点,集成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着力推进能源结构新型化,实现能源生产、输送和使用消耗环节的全面清洁绿色,实现水、电、燃气、供热等能耗监测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辅助资源优化和调配。到2020年,发展10 家以上大中型智慧能源领域物联网终端、软件技术服务、集成运营服务的企业。

  3.推进面向健康医疗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杭州健康产业智慧化。健康产业是有别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化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通过健康产业智慧化,打造覆盖健康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到健康咨询和服务的硬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链,实现智能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一体化,提升健康产业的智慧化水平。

  4.加快智慧旅游业发展,打造杭州无处不在的全方位智慧旅游体验。实现杭州市旅业管理和营销的新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将杭州打造成市场化、国际化“智慧旅游”城市和国家旅游信息化模板城市。

  5.通过农业智慧化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的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物质设备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农产品商业模式更加优化。

  产业智慧化,应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核心产业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思维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在“设计、制造、商业”三个环节上积极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产品设计价值明显提高,产品品质安全可靠,商业推广有效精准,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重点提升工业智慧化水平,提升杭州工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媒体平台,加强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1)打造制造业“工业云”平台。加快智能装备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机器联网工程,在云计算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互联互通、员工相互协同的模式,形成具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特征的现代制造方式,建设智慧企业。(2)加强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现“云制造”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以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为示点,通过定制化服务等形式,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制造业的整体“云制造”。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针对民用消费品,如服装、家电产品、汽车、食品等,通过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从制造到创造转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3)引导和鼓励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商业数据库建设,运用于生物医药的需求、中试、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和产品开发。

  2.积极推进能源产业智慧化发展,推进绿色杭州建设。(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突破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全力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实现新型电池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设备制造业。(2)建设城市智慧能源云,实现城市能源智能监控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企业和个人分布式能源的并网接入,实现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在不同设备上进行信息采集,同步监测水、电、燃气、供热等能耗节点,实时监测相关的环境参数和设备运行参数,并要求实现对所有这些节点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优化和资源调配。

  3.全面发展健康产业智慧化,建成杭州健康服务和消费环境。(1)鼓励研发智能健康产品,包括可穿戴健康设备、健康监测移动终端以及移动健康应用APP;(2)开展市场化的智慧医养护服务,包括远程国际诊断、民办养老服务、体检服务、保健服务、美容服务等;(3)加快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与应用,整合健康医疗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健康信息的产业化应用,促进健康医疗产业智慧化。(4)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智慧健康行业的创新创业,丰富健康服务产业,拓展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

  4.重点推进旅游休闲产业智慧化发展,丰富杭州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美丽杭州体验,全面推广杭州休闲服务产品。168ty体育(1)大力发展杭州“旅游云”,加强服务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建立虚拟杭州旅游平台,依托互联网和数字内容媒体,实现互动式的虚拟旅游体验,让用户“身未动心已远”;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实现杭州景点、酒店、美食、娱乐、购物等全方位地理信息、服务信息采集,提升杭城三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重点开发移动终端和城市信息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完善建全景区综合管理系统、一卡通平台、手机随身游应用、商圈营销平台,提升服务资源开发水平,支撑服务产业发展,支撑和完善杭州“数字旅游”、“智能旅游”。(2)重点发展景区、酒店、商场、餐馆等设施终端的信息化、个性化服务产品与系统建设。提升包括旅游景区指示牌、说明牌、公共自行车租借点等设施的信息化改造,自助式酒店服务系统开发,智能导购系统建设,移动餐饮结算模式建设等,从吃、住、行、游等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旅游休闲产业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3)加快建设旅游服务业营销平台。利用旅游服务平台开展个性化营销,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客,通过旅游国际化战略促进杭州旅游品质提升,推动旅游国际化发展。(4)积极建设旅游衍生产品创意支撑平台。依托杭州特色资源和文创产业,发展城市衍生产品服务设计产业,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特色消费时尚品,促进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播。

  5.大力推进农业智慧化建设,加快安全农业、高效农业发展。(1)加强农业物质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实现科学高效的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种养殖基础设施,实时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养分、水分、电导率等信息,实现精准节能种养殖。(2)重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环境监控,强化食品安全手段。加大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及生长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如3S技术)、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跟踪与溯源技术(如GAP/HACCP认证)等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近场通信(NFC)、二维码(QR码)等识别技术的应用结合数据分析、云平台等服务的使用,实现对农业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智能监控。(3)加快发展农产品推广平台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与电子商务等智慧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产量和市场评估,实现科学的种植决策和即时推广引导;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特色产品的对外流通和贸易,尤其针对茶叶和应季水果的网络推广,提升杭州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智慧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智慧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环境保护三部分内容。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发展成果的基础。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是建设信息经济的重要内容,最终要实现公共服务更完善,城市运行更安全,经济发展更协调,政府管理更高效,生活环境更美好,市民生活更便捷。

  智慧城市治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使城市管理更科学、城市生活更平安、生产建设更安全、社区服务更便利、园区运营更高效、企业发展更快速。

  智慧城市治理的目标是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融入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提升城市治理的智慧化程度和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使城市治理继续保持国内一流、省内示范,与全面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地位相适应,建成高效协调、城乡一体、服务优质的城市治理体系。其主要任务有:

  1.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方式。(1)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拓展智能监管范围、融入智慧决策元素,全面实现“街面秩序、市政设施、河道环境、环卫作业、社会服务、执法业务”等工作的智慧化。(2)加强智慧应急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城乡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3)强化地下管网监测能力,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及时、精确地发现施工破坏、泄露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2.推进智慧平安建设,保障市民生活安全。广泛采用视频监控技术,积极推进平安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城市安全的提前预防、及时响应、警民联动。(1)加强城市安全保障。通过视频摄像头、安防传感器等智慧化的设备和手段,做到安全隐患提前预警、安全事故及时出警,市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提高城市安全的社会参与度。整合全市各单位和各个地方的安保系统,发挥群众的能动性,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3)优化智慧平安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总结、优化警力部署方案、预警机制和出警处置。

  3.加速智慧安监建设,保障生产工作安全。广泛使用无线通讯、遥感、传感、红外、微波等先进技术设备,结合各种数据模型和传感数据,管理安全生产。实现对涉安人员不安全行为和事物不安全状态,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预测、报警和解决。(1)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做到生产全流程的安全监控,运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实现移动监管。(2)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安全生产相关数据,保证对重点区域关键点位实行全天候监管,提升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4.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出发点,构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服务系统,建设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新型社区。(1)提升社区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推进社区局域网和物联网建设,优化社区网络接入能力。(2)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社区数据,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辅助社区的智能化管理。(3)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通过社区系统,提供社区信息定向推送、可穿戴装备租借、家用机器人租借、物流配送、垃圾分拣等智能化服务。

  1.重点发展智慧城管,大幅提升城市管理能力。(1)建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围绕“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任务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城市管理的核心业务阶段,建成包含“智能监控、业务管理、应急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智慧应用的城管系统。(2)完善智慧应急平台。全面部署安全感知和监控设备,实现杭州市智能安全感知及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完善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重要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协同联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从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方面提升智慧应急能力。(3)建设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将传感、GPS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积极推进智慧平安建设,全面打造“平安杭州”。(1)建设智慧平安系统,加快视联网视频监控系统,超市软标、硬标和防损门系统等物联网项目建设,加快110指挥系统优化,推进智慧平安体系的完整构建。(2)开展智慧平安群防网建设。做到社区有组织的群众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和警情,立即告知民警,实现电线报警和微信平台报警。形成配套的组织机构,推出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政策。(3)建立智慧平安大数据平台。在警力部署、出警处置、群防机制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短板和缺陷并不断优化。

  3.重点开展智慧安监建设,促进安全生产。(1)建设智慧安全综合监管系统。在安全监管大体系下,建设危险源监控系统、电梯安全生产监管监查系统、工程车安全监控系统、工地建设安全监管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并对潜在危险进行预警、跟踪和处置。建设安全生产移动监管平台。对综合监管系统执法管理、隐患排查、通告公告等功能模块进行移动化改造,使之适应移动化需要。(2)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主要基础资源数据库系统,在遵循统一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安全监管基础数据库、应急救援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平台。

  4.大力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培育社区生活新形态。(1)完善社区网络通信系统。加速光纤网和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实现社区通信网络的全覆盖,推动物联网技术进社区。(2)完善社区数据系统。建立社区云,整合社区物业管理、居民基本信息及公共资源等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及智能决策。(3)完善社区应用服务。充分整合资源,围绕家庭生活、社区安全和物业管理等体系,打造智慧家庭、智慧安防和智慧物业等应用服务。

  智慧民生服务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提升城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求职就业、供水排污、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使城市居住者享受到公平、便利、完善的民生服务。

  智慧民生服务的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实质性地改善民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给市民提供符合公众高品质需求的社会服务,让人民能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实惠,使上学、就医、就业、出行、饮食更便利、更透明、更放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其主要任务有:

  1.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打造新型教育形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学习环境,推动教育与学习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实现教育信息无缝流通,教育业务智能协同,优质教育资源的按需供给。(1)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智慧教育应用的搭建打好基础。(2)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撑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教育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分析能力,智慧教育应用的承载能力。(3)推进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研发出一批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环境的智慧教育应用。(4)培育智慧教育服务企业,推动智慧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

  2.促进智慧公共文化建设,满足文化消费诉求。利用智慧理念,融合多种前沿信息技术,集聚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区域文化资源,建设可支撑庞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均等化、网络化。(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合理化。改善整个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打造数字文化平台,带动区域文化氛围的整体提高,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格局。(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服务部门和群众的良性互动,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及时反馈服务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发展。

  3.加强智慧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市民医养护体验。通过区域医疗、养老和护理信息平台,以医疗卫生电子档案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实现人民群众与医疗、养老和护理人员、机构、设备之间的互动,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智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1)创新智慧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促进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2)提高医养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感知终端和无线定位技术为手段,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基于云平台的医养护服务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护理等资源的全面整合。

  4.加大智慧就业投入,鼓励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就业信息搜集、发布速度,加强就业培训,提升求职、就业效率,提高综合就业率,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1)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能力。通过就业数据采集与信息整合,实现就业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2)拓宽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整合互联网、人才市场、社区的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的统一发布,满足多场合、全天候的求职就业需求。(3)加强就业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

  5.加快智慧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将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和交通参与者综合考虑,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环境。(1)实现交通数据实时获取。在交通的监测、指挥、停车、收费、应急处理等环节中融入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实时获取全面的交通数据,实现交通的智能运行和自动化管理。(2)加强交通信息处理能力。对交通物联网获取的信息、交通管理发生的信息、所有涉车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快速进行后台处理和实时反应。

  6.深化智慧水务建设,提升水务管理能力。针对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信息,从饮用水到污水,企业用水到排污监控、水利到水害,实现全方位监控、全面管理、实时反馈、系统优化,推进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实现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杭州”目标。(1)实现水务的全程监控。通过水务物联网,对市区各水域进行实时监控。(2)加强水务管理能力。通过水务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水污染报警、供水不足和异常报警、管道泄漏报警。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水务的非现场管理。

  1.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实现“人人有学。